日前,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绘制并分析了人胰高血糖素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的三维原子结构,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肝,肾细胞中,能用于调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潜在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靶标。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GPCRs 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
具有挑战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
在过去的十年间,科学家们通过X射线结晶技术推导出了不少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构包括β2肾上腺素受体,A2A腺苷受体(活性和休眠状态),S1P1受体, CXCR4 趋化因子受体,D3多巴胺受体,组胺H1受体,kappa阿片受体,痛觉受体,5-羟色胺的受体5HT1b和5-HT 2B,和SMO平滑受体(F类受体),这些都是靶向各种人类疾病的重要的治疗靶标。
以上这些受体,除了SMO受体属于F类受体外,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这类受体的结构和蛋白序列特征较为常见。而对于结构生物学家来说,“B类”G蛋白偶联受体更具有挑战性,其中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以及一些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分子。
“这些受体与A类受体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们在细胞膜内外都有关键的功能结构域,因此来自A类受体的研究经验不完全适用于此类受体”,文章作者之一,Vsevolod Katritch 表示。
控制血糖的潜在方法
胰高血糖素受体和其相关的 GLP1 和GIP受体在人体葡萄糖调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禁食期间,通过被胰高血糖素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能开启开关,释放肝脏和其他部位中储存的葡萄糖到血液中。因此调节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活性,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法。
此前曾有其它实验室报告过胰高血糖素受体小部分可溶区域(胞外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但是受体的关键部位结构尚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获得了受体跨膜结构域可用于结晶研究的结晶结构。他们借助于来自A类GPCR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创新技术,利用一个特殊的“融合蛋白”将分子抓紧在一起,最终获得了分辨率为3.4埃的三维结构。
人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结构及其与A型G蛋白偶联受体的比较
之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证明这种受体与A类GPCR存在两个关键的区别特征,其一是一个异常长的柄状片段,能连接跨膜区与最外层,把手样的结构域区域。另一个是跨膜区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口袋”,预计胰高血糖素肽的N-末端部分是停靠在这里。
“如果设计一种药物分子,紧贴到那个口袋中,那么这种分子就可能需要比正常靶向A类GPCR的药物要大”文章的作者Fai Yiu Siu说,一些制药公司正在努力开发专门针对这种结构及相关受体的药物。“因此他们设计的药物不能是肽,也许是更大一些的分子,与正常特征的其他药物不同。”
“我们的数据将改变当前针对胰高血糖素及其受体的药物设计的观点”,文章作者,Fai Yiu Siu博士表示。
TSRI教授,文章通讯作者之一 Raymond C. Stevens博士也表示,“这项工作由美国,中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完成,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揭开了不同类别 GPCRs 的主要区别。”
完成结构拼图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当单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后,受体的胰高血糖素结合特性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人员针对100多个受体突变进行了分析,这项工作是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实验室完成的,王明伟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将这些新数据与之前研究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生化研究方法,发展了一个详细的模型,能用于分析全长胰高血糖素受体的工作方式。首先这种受体最外层的结构域会抓住胰高血糖素肽的一端,然后将另一端的肽插入到跨膜结构域的结合口袋中,锁定结构位置,并触发受体激活。“我们设法把各块拼图整合在一起,其中突变分析是关键的一部分”,Stevens说。
目前研究人员还在努力分析当受体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后,胰高血糖素受体的结构,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结晶结构。
“这项研究获得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的结构,为解析激素肽与此类受体结构方式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这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相关的受体结构,”Stevens说,“我们关于 GPCRs 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针对每一个新的结构,利用不同的技术,对不同的功能状态仔细解析。”
原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