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Research Highlight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Nature:中外学者获2012诺奖研究新突破 完成GPCR结构拼图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7-19   动态浏览次数:305

日前,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绘制并分析了人胰高血糖素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的三维原子结构,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肝,肾细胞中,能用于调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潜在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靶标。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GPCRs 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

具有挑战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

在过去的十年间,科学家们通过X射线结晶技术推导出了不少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构包括β2肾上腺素受体,A2A腺苷受体(活性和休眠状态),S1P1受体, CXCR4 趋化因子受体,D3多巴胺受体,组胺H1受体,kappa阿片受体,痛觉受体,5-羟色胺的受体5HT1b和5-HT 2B,和SMO平滑受体(F类受体),这些都是靶向各种人类疾病的重要的治疗靶标。

以上这些受体,除了SMO受体属于F类受体外,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这类受体的结构和蛋白序列特征较为常见。而对于结构生物学家来说,“B类”G蛋白偶联受体更具有挑战性,其中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以及一些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分子。

“这些受体与A类受体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们在细胞膜内外都有关键的功能结构域,因此来自A类受体的研究经验不完全适用于此类受体”,文章作者之一,Vsevolod Katritch 表示。

控制血糖的潜在方法

胰高血糖素受体和其相关的 GLP1 和GIP受体在人体葡萄糖调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禁食期间,通过被胰高血糖素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能开启开关,释放肝脏和其他部位中储存的葡萄糖到血液中。因此调节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活性,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法。

此前曾有其它实验室报告过胰高血糖素受体小部分可溶区域(胞外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但是受体的关键部位结构尚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获得了受体跨膜结构域可用于结晶研究的结晶结构。他们借助于来自A类GPCR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创新技术,利用一个特殊的“融合蛋白”将分子抓紧在一起,最终获得了分辨率为3.4埃的三维结构。

人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结构及其与A型G蛋白偶联受体的比较

人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结构及其与A型G蛋白偶联受体的比较

之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证明这种受体与A类GPCR存在两个关键的区别特征,其一是一个异常长的柄状片段,能连接跨膜区与最外层,把手样的结构域区域。另一个是跨膜区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口袋”,预计胰高血糖素肽的N-末端部分是停靠在这里。

“如果设计一种药物分子,紧贴到那个口袋中,那么这种分子就可能需要比正常靶向A类GPCR的药物要大”文章的作者Fai Yiu Siu说,一些制药公司正在努力开发专门针对这种结构及相关受体的药物。“因此他们设计的药物不能是肽,也许是更大一些的分子,与正常特征的其他药物不同。”

“我们的数据将改变当前针对胰高血糖素及其受体的药物设计的观点”,文章作者,Fai Yiu Siu博士表示。

TSRI教授,文章通讯作者之一 Raymond C. Stevens博士也表示,“这项工作由美国,中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完成,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揭开了不同类别 GPCRs 的主要区别。”

完成结构拼图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当单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后,受体的胰高血糖素结合特性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人员针对100多个受体突变进行了分析,这项工作是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实验室完成的,王明伟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将这些新数据与之前研究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生化研究方法,发展了一个详细的模型,能用于分析全长胰高血糖素受体的工作方式。首先这种受体最外层的结构域会抓住胰高血糖素肽的一端,然后将另一端的肽插入到跨膜结构域的结合口袋中,锁定结构位置,并触发受体激活。“我们设法把各块拼图整合在一起,其中突变分析是关键的一部分”,Stevens说。

目前研究人员还在努力分析当受体与胰高血糖素结合后,胰高血糖素受体的结构,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结晶结构。

“这项研究获得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的结构,为解析激素肽与此类受体结构方式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这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相关的受体结构,”Stevens说,“我们关于 GPCRs 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针对每一个新的结构,利用不同的技术,对不同的功能状态仔细解析。”

原文检索:

Fai Yiu Siu, Min He, Chris de Graaf, Gye Won Han, Dehua Yang, Zhiyun Zhang, Caihong Zhou, Qingping Xu, Daniel Wacker, Jeremiah S. Joseph, Wei Liu, Jesper Lau, Vadim Cherezov, Vsevolod Katritch, Ming-Wei Wang& Raymond C. Stevens.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agon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Nature, 17 July 2013; doi:10.1038/nature12393.

电话:0532-82032720 | Email:zgwang@ouc.edu.cn | 联系地址:青岛市鱼山路5号

Copyright©2018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