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了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王强教授作题为“胚胎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来自水产学院和海洋生命学院的百余名老师和学生现场聆听了学术报告。
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紧密衔接,形态变化与功能分化同步进行。从单细胞受精卵到多胚层结构的建立,胚胎通过精确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行为,逐步完成生命体的初步构建。王强教授系统介绍了早期胚胎发育每个时期对应的形态变化,并通过分享当前科学前沿进展进一步深化其生物学意义。胚胎形态发生异常,会导致无脑畸形、脊柱裂、内脏异位等多种严重的出生缺陷。利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技术,王强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关键基因和TGF-β、BMP、Wnt等重要信号转导通路在胚胎中内胚层诱导、体轴建立以及咽囊在颅面软骨和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为具有头尾、背腹及左右等不对称特征的个体,为相关遗传疾病的诊治提供线索。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积极踊跃、热情高涨,与王强教授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报告人简介:
王强,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04年在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8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到中科院动物所任副研究员,2013-2022年任研究员,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2年到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任二级教授,教育部发育与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胚胎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深入探讨胚胎如何由一个形态均一的卵裂球发育为具有明显的头尾、背腹及左右等不对称特征的个体。在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Blood、PLoS Biology、Development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